见筑|Álvaro Siza:超越建筑 — 地域与诗

说起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毋庸置疑,阿尔瓦罗·西扎绝对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这位来自葡萄牙的建筑“诗人”曾在年少时梦想成为一名雕塑家,后来又因为机缘巧合转而踏上了他一生传奇的建筑之旅。纵观西扎的创作生涯,这位高产的建筑师纵跨六十余年,涉猎广泛,所留成果颇丰,所作作品从他的故土葡萄牙一直延续到欧洲,辐射至南美、亚洲。随着他的许多建筑项目平行推进的还有包括家具、五金、玻璃陶瓷器皿、灯具、卫生洁具等在内的其他各项门类物件设计,涵盖了生活和建筑的方方面面。

与他的建筑一样,西扎同样也在这些物件的设计中注入了自己的思考,不光是对于建筑,还有他对于设计、环境以及生活的理解。它们与外部的结构组合在一起,相辅相成,这些所有要素最终构成了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是完整的建筑,但又远远超越了建筑本身。

2018年4月8日,位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内由阿尔瓦罗·西扎设计的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正式开馆,同日,“超越建筑的西扎”展览开幕,这场国内目前为止最全最大的西扎个展展出了包括西扎旅行中的所绘速写手稿、个人画像、种类不同的建筑项目、建筑及节点模型、家具、卫生洁具、五金件等在内共计百余件作品,贯穿西扎近60年的建筑生涯。

西扎的作品们有序中透露着精致,庄重中又暗含一丝趣味,在现代主义简洁的形式下传递者西扎独有的地域情怀和设计理念。今天我们将通过西扎两个著名的项目“勒萨游泳池”和“葡萄牙国家馆”,以及他在葡萄牙少为人知的两个社会住宅项目(Malagueira社会住宅和Bouça社会住宅)一窥他诗意的空间和乡土情怀。

阿尔瓦罗·西扎,1933年6月25日生于葡萄牙马特西诺斯,入学波尔图美术学院,早年一直钟情雕塑艺术,后来因为机缘巧合在一场途径巴塞罗那的旅程中被这座城市以及安东尼·高迪的作品所打动,随后结束了自己的雕塑之旅,转入建筑系,师从费尔南多·塔沃拉(Fernando Tavora),决心成为一名建筑师。

虽然这段在波尔图美术学院短暂的雕塑学习就此结束,但这却并不是西扎对于雕塑和艺术追求的终止——转而扎身于建筑领域的西扎继承了早期现代主义,又将自己对雕塑艺术的理解运用到自己的建筑设计中,他将雕塑中的优雅、庄严、古典以及韵律全都编织到自己具有简洁现代性的设计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在他的勾勒描绘中,一个个优美如雕塑,空间流动,氛围灵动又具有纪念性的建筑便由此诞生。

1955年从波尔图大学(University of Porto)毕业后,西扎便开始在他的教授费尔南多·塔沃拉(Fernando Tavora)的工作室工作,随后他成立了自己的个人事务所,正式开启了他个人辉煌的建筑师生涯。回溯大师的过往经历,故土葡萄牙不仅是哺育了他成长的摇篮,也见证了他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学生蜕变为一名成熟建筑师的全过程。他的出生地,一个位于波尔图北部名为 Matosinhos 的小镇至今还完整保留了西扎早年创作的两个项目——勒萨游泳池(Leça Swimming Pools)和波诺瓦茶室(Boa Nova Tea House)。

西扎在20世纪60年代凭借以上这两个作品进入公众的视野后,接连创造出了诸如圣玛丽亚教堂(Santa Maria Church)、1998年世界博览会葡萄牙馆 (Expo’98 Portuguese National Pavilion)、阿利坎特大学学区办公楼 (Chancellery of The University of Alicante) 等多个影响深远的代表作,随后便荣获了各种国际著名的奖项及荣誉,其中包括1992的普利兹克奖和2012年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的终生成就金狮奖等。在历经了数十年不断地探索、沉淀后,西扎不仅成为了葡萄牙建筑师中最耀眼的一颗明星,他的足迹也跨越欧洲大陆,东至亚洲,遍布世界各地,而他的作品也在世界各地生根开花,散发异彩。

西扎的建筑作品除了他独到的雕塑语言外,还因具有诗意的氛围而独树一帜,这是因为西扎在设计中尤其强调“场地”的重要性。他希望自己所设计的每一个建筑都能够与周围的环境自然和谐地交融在一起。这体现在西扎不仅非常在意建筑本身所在的位置,就连建筑周边的环境、城市的背景,以及它们背后所蕴藏的文化脉络对西扎来说也尤为重要。在设计之初,西扎会对这些元素进行深入透彻地研究分析,在之后项目的推进过程中,他也同样会对场地环境和自然元素报以最大程度的尊重,在他的很多项目中你都可以看到他对现场自然元素,例如植物(标志性的大树)、地形以及其他地理环境特点的保留和刻意突出。

西扎的每一个项目皆因不同的场地而生,由此创造出来的建筑也因其独特的环境而别具一格。这种依据场地和环境而生的建筑与场地的环境相辅相成,辅以西扎独特的建筑语言,建筑便能与场地及自然和谐地交织在一起,而不是一个个脱离了语境,孤立且具有偶然性的物体。这种独特的气质、诗意的美学氛围就这样被烘托了出来,成为西扎建筑中最令人印象深刻之处,他也因此被冠以“诗意现代主义大师”的称号。

Leça 游泳池是西扎的第一个个人作品,自1966年建成以来一直深受世界各地旅游者和大众的的青睐。这个项目最有趣的是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它位于大西洋和当地海岸线的车行道之间,稍不注意便会成为阻挡人行流线和视线的尴尬地带。

西扎在将游泳池的所有室内功能性空间(更衣室、咖啡厅)置入道路后侧下方,隐藏在视野之外

而西扎却使用了下沉的手法巧妙地将建筑藏在道路的身后,让泳池旁附带多项功能的室内空间完全隐匿于视野之外,这样一来,露天泳池变成为了城市基础设施与海洋的交接地带,也丝毫没有阻挡从公路眺望海景的视线。

西扎还对场地上现有的天然岩石和海岸线进行了最大程度的尊重和保留,并将水池延伸至海洋之中,使得建筑即使使用了大量诸如混凝土这一类的材料,也能很好的与周边自然环境和谐地融合交织。站在高处放眼望去,泳池与海洋自然交汇,建筑与场地自然文脉完美融合,身处泳池的人们也都能将呼啸的引擎和忙碌的城市背景抛之脑后,眼前所见只剩大西洋的无限风光。

在结构专家的帮助下,西扎在1998年里斯本世博会为葡萄牙贡献了一座结构与建筑形式达成了优美和谐的国家馆,成功地创造了这项既具视觉冲击力,又高效满足展会功能需求的经典之作。

两侧高立的门廊自然地垂下,默默支撑着一块巨大又薄到不可思议的混凝土顶棚,框出了一幅通透的辽阔水景。

当年这场世界博览会的主题是“海洋:未来的遗产”,旨在纪念葡萄牙航海大发现的遗产。主展览馆位于里斯本塔古斯河口,因此主办方希望建筑师能够通过建筑空间将主展馆与远处的港口联动起来。随后,当时在葡萄牙最负盛名的西扎被选中,为展馆创作了这座通往露天会场的大型入口和主展馆。面对这样一个巨大的开放公共空间,西扎希望能在自己的设计中充分凸显内部空间与外部景观之间的关联,因此他构建了一处通透流动的无柱空间,由两极具纪念性的门廊支撑着顶上的薄壳屋面,主要的展览馆则被放置在一侧门廊之后。

除了内外空间的巧妙联动,这个项目最惊艳之处莫过于建筑所运用的技术手段:顶部这一具有标志性的棚盖长70米宽50米,厚度却仅为20厘米,它由预应力混凝土浇筑的门廊之间所悬挂的悬链拱形钢索组成,它的悬带结构使用了悬索桥的技术,松散的钢索被混凝土拉紧,以消除摇摆和弹跳。混凝土经过刷漆加工后不仅为顶棚赋予了优雅的干净质感,同时也增加了重量,以避免强气流造成位移。

整个建筑精致优雅,西扎对于尺度精妙的把控让整座建筑在壮观大气的同时也同样平易近人,细部构建理性有序的布置则凸显了西扎对细节的把控。在视觉上,门廊与顶棚围合出了旷野通透的狭长图景,在设计中,西扎大胆地使用这样一个简单轻巧,又极具姿态性的体块塑造来解决“遮蔽公共广场”这一普通却很难做得出彩的难题。在他优雅的设计下,入口被营造出了该有的仪式感,物理定律与具有仪式性实体形式戏剧性地结合在一起,有力的几何形体通过自身形体将西扎纯粹质朴的建筑语言传达出来,连接外部无限海景。从远处遥望,细长轻薄,如地毯般轻柔垂落的顶棚如梦如幻,堪称当时技术、工程与现代设计的一大壮举。

在西扎数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他所设计的博物馆、教堂、以及许多公共设施项目皆广为人知,被誉为他的代表之作,但西扎早年参与设计的一些具有实验性尝试的社会住宅项目却甚少被人提及。殊不知这些在70年代葡萄牙动荡变革局势下诞生的先锋成果不仅使西扎得到了欧洲许多政府官员的注意,让他后续有机会能在欧洲进行许多住宅项目的实践,而且这些空间分布合理,理念超前,背后集结许多政治及社会诉求的低层住宅同样是当时西扎内心信念的表达。

20世纪70年代的葡萄牙正值动荡改革之时,短短数年间历经了数次变局,在那样一个不安的年代,年轻的西扎作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建筑师,参与设计了包括Bouça社会住宅、马拉古埃拉社会住宅(Quinta Da Malagueira)在内的多处集体住宅项目。最初西扎的几个项目在SAAL地方流动支持站(Serviço Ambulatório de Apoio Local)的赞助下展开,该组织在社会主义临时政府支持下于1974年的革命余波中创建,目标是要改善葡萄牙城市中的住房状况,他们提议要通过一种激进的方式重新思考建筑的社会角色,并以此解决葡萄牙严重的住房短缺问题。

SAAL的实验性模式曾一度被誉为“20世纪建筑学中最激动人心的尝试之一”,这是一种建筑师-使用者共同参与的协作模式,某种程度上近似于近年来在欧洲逐渐盛行的协同式住房(cooperative housing)模式,即建筑师与当地社群、居民住户一起探讨住房具体的形态和各种空间组织的形式,各方都将参与到从设计、决策到施行的全过程。这种模式不同于大部分战后的城市规划和建筑那种自上而下、等级森严的设计方式,而是让未来的住户们能够亲自参与到自己住宅建造和改造之中。这种具有试验性的参与尝试的首个成果就是西扎在1974年到1977年间设计的位于圣维克托(São Victor)和博萨(Bouça)的低层住宅区。

在博萨的项目结束之后不久,西扎就开始为独自为一个布满了自建房屋,位于马拉古埃拉堡(Quinta da Malagueira)的街区设计集中式,低楼层、高密度的住宅群,总量高达1200个住宅单元。尽管该项目并不在SAAL的支持下进行,但西扎仍然在这个方案中实践了多方协同参与的设计模式。

西扎花了大量时间与当地的每一户居民交流沟通,根据他们自身具体的需求来制定自己的设计,最终他选择了一种两层的构造,用一个L形的院墙把房子和街道隔开,设法为居民增加了数种不同的单元类型,以满足居民多样的家庭结构。并且为他们制定了一套今后可以改造、加建的指导手册。

这个项目在马拉古埃拉政府的支持下持续进行了20年的时间,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全方面的保障。与在博萨的住宅区一样,西扎也希望能够在马拉古埃拉住宅区中设置一些例如社区购物、绿化等具有公共功能的社区设施及空间,但最终因为各方的矛盾冲突未能实现,成为了该项目的一大遗憾。

Malagueira社会住宅建成与现状对比图(上:1980年;下:2019)

西扎与SAAL合作的这几个项目让他受到了欧洲多个城市公共事务官员的关注,并且邀请他参与设计了在柏林和海牙的数个住宅区的修建。在这些项目中,尽管西扎没有再像在葡萄牙那样深入每一户居民家中与他们合作、沟通,但他都尽可能地尝试将一个区域内房屋类型的普遍特点抽象地提取出来,转化为自己多变的住宅类型 (types),并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中,以此与当地特殊的场地和语境建立起独具西扎特色的联系,彰显了他对建筑类型学 (Typology) 这一方法学的不断尝试与成熟把控能力。

几乎每一件西扎的作品都如同他这个人一般,沉稳、大气,又不失趣味。在西扎所独有的敏锐洞察力的表达下,渗透出能够感染人的张力和浓郁的表现力。西扎既能脱离图画看到空间以外的氛围和感受,又能深入到建筑本身,细致到每一个结构、材料以及节点。他具有雕塑感的诗意气息在建筑的细腻与纪念性之间转化互通,理性有序又不失韵味。他尊重场地的文脉,将自己的理解融入每一个不同的语境,从空间到结构,从尺度到比例,他都在理性又细致地去探讨当下所面对的每一个独有的问题。这些都是建筑师难得的品质,也是我们作为后辈应该向大师学习的地方。

“当时西扎已经80岁,但还是每天亲自画图和工作”(有方) 图:The Serralves Foundation

这位生于葡萄牙带有犹太血统的创作者一直都在用自己的能量为世界贡献他的成果,他在每一个作品中都融入了自己的性格特征,童年家乡的烙印,自身经历对他的影响,以及他对建设、艺术甚至许多社会问题的看法见解。尽管他一直都以建筑作品被绝大多数人所熟知,但笔者认为,西扎的所思、所想、所做在某种程度上已然超越了“建筑”所限定的语境,他所创造的不止建筑,不止物件,也不止设计,而更像是在向世界默默传递着他作为一个创作者对建筑、艺术、生活以及这个世界的细致观察和潜心思考。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