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存在主义心理学(1)?

心理学喜欢谈论童年。自弗洛伊德以来,人们认为成年后的痛苦和性格可以一直追溯到童年的某件事或情境中。“好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好的童年需要用一生来治愈”。

真的是这样吗?童年已经过去,该怎么挽回这些痛苦,面对当下的生活呢?童年真如我们回忆中的那样“美好”或“不堪”吗?我们会有童年滤镜吗?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存在主义心理学,这种以人为本,以现代社会为背景的心理学流派中寻找答案。

这时我们不妨跟着博·雅各布森(Bo Jacobsen)的《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一书,戴上存在主义的眼镜,重新看看我们的生活。《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是丹麦的博·雅各布森所写,郑世彦翻译的一部关于存在主义的书籍。书中作者列举了很多存在性质的例子,并阐述了我们应该如何迎接生活中这种特定的挑战。

存在主义心理学(Existential Psychology),因存在主义影响而兴起的一种心理学理论,为“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两大取向之一。存在主义心理学它研究的是每个人如何处理所谓的“人生大问题”。所以它捕捉的是生活本身给人的感受,而不是把它归入某种系统化的分类中。存在主义强调人的存在价值,主张人有自行选择其生活目标及生活意义的自由,重视现实世界中个人的主观经验,强调人须负责其自由行动所产生的后果。代表人物有罗洛·梅、布根塔尔、欧文·亚隆等。

许多心理学派认为一个人心理出现了问题,就需要去回溯,找到他问题的来源,看是因为小时候出现了哪件事,所以导致出现这样的问题,而存在主义心理学完全反对这一点。

存在主义心理学认为每一个人从小到大经历的事情一定有好事、有坏事,如果你为了找到原因而去看哪些坏事发生在自己身上,那么这件坏事反而会成为你身上的一个标签,使得你不愿意再改变。所以,人们应该知道自己是一个存在,自己此刻的存在是自由的。那么,你下一刻的存在就是由你此刻的存在创造出来的。

自上个世纪50年代末以来,许多西方心理学家受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的影响,试图从哲学的高度来理解人的心理和进行心理治疗。存在主义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它认为人存在的意义无法经由理性思考而得到答案,而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尼采和克尔凯郭尔可被看作其先驱,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萨特和卡缪等是其代表人物。

关于存在主义心理学的理解,一位一辈子从事存在主义心理学的治疗的学着,他说自己至少有三个感悟:第一个是栖居;第二个是旅伴;第三个是临在。

什么叫栖居?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目的,不是为了占有地球上更多的物资,而是你知道你生活在这个地方,你是这个地球上的一个存在,这是第一条感悟。第二个旅伴,就是存在主义心理学的治疗师和他的患者之间不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不是一个人在指导另一个人,治疗师是一个陪伴者,是患者的伴侣。第三个,怎么能够展示出你对你爱人的爱,你对你家庭的爱?答案是你的存在,你临在在现场。你们有没有看过,父母陪孩子在那儿玩,但是父母根本就是心不在焉的。当他心不在焉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他不在场,只有他在场的时候,孩子才能够感受到这份爱。

人的存在:指人的整体,难以用语言描绘。萨特:存在先于本质,人的“存在”,是一个从过去推向未来的,自由选择以突破既定自我,实现新的可能的过程。“人除了他自己认为的那样以外,什么都不是。”人绝对自由,并应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何逃避选择的行为都有损于自我的存在。

存在主义心理学研究的是每个人最基本的生活困境。萨特认为存在主义心理学的核心就是“存在先于本质”,解决生活困境的方法就是去创造。

什么叫作“存在先于本质”呢?比如,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善于沟通的人,那么你可以学着去沟通;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个不会赚钱的人,那么你可以学着去赚钱。你没有一个所谓的本质,叫作“不会沟通”或者“不会赚钱”。

存在先于本质告诉我们首先应该做出选择,自己想要成为怎样的人;要树立起属于自己的终极目标。然后再去考虑怎样实现的问题,而不是先去想可能不可能。

萨特的这句话,彻底推翻了宿命论。不要借口出生不好,命运不好,所以只能这样活着;认为自己受制于条件,受制于客观因素,所以没办法成功;人完全是可以改变的,是能够创造命运的。对于人来说,首先要存在着,然后通过自己的选择去决定自己的本质。

存在主义也告诉我们,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命运很大一部分是掌握在自己手上;你去寻找工作,然后才有了收入,才有了幸福生活;碰到困境,你去积极地解决问题,寻找出路,然后才有希望走出困境。存在主义本质上是一种乐观积极的哲学思想,他告诉我们,人是能够做出选择的,人应该向往自由,应该为自己负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丹麦]博·雅各布森著.郑世彦译.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022

2.你的童年,我的童年,好像不一样为什么我们会有童年滤镜。北京晚报 2022年08月26日

3. 科克·J·施奈德,罗洛·梅:存在心理学——一种整合的临床观,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8.一个人是否幸福,取决于你对生活的态度2022年10月06日 21:15新浪网 作者 市场人PMO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